鲁网8月28日讯(记者 王玉龙)8月26-27日,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市峡山区举办。这场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主办的学术会议股票学习网,吸引了全国众多学者齐聚一堂。开幕式及主题报告中,南京师范大学方向东教授演讲了“郑注酒礼与文化意义”,从郑玄注解“三礼”入手,探讨了饮酒的礼仪文明及文化意义,给今天以很多思考。
郑玄对酒在礼仪中功能的阐释:“成礼”与“致和”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是东汉末年的通儒,他博采众长,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经注不仅是对经典的解释,更是对周代乃至汉代社会制度、礼仪文化的系统梳理和保存。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中,他对酒在礼仪中的使用规则、文化内涵进行了极为详尽和权威的阐释。
可以说,要理解中国传统酒文化与礼仪,尤其是其经典化和理论化的层面,绝对绕不开郑玄的贡献。
展开剩余87%郑玄并非就酒论酒,而是始终将酒置于整个礼仪体系的框架下来理解。他认为酒在礼仪中有两大核心功能:
成礼(完成礼仪):在许多重要礼仪中,献酒、饮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了酒,礼就不完整。例如在祭祀中,酒是沟通人神的重要媒介(“鬯酒”用于降神);在宴飨(乡饮酒礼、燕礼)中,酒是表达敬意的工具;在婚礼(昏礼)中,合卺而酳(喝交杯酒)是仪式的高潮。郑玄通过注解,详细说明了在何种礼仪、何种场合、使用何种酒、以何种顺序和动作来敬酒,这些都使得“酒”从一种饮料升华为一种礼仪性的符号。
致和(促进和谐):郑玄在注解《礼记·乐记》时,提到“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他认为,在礼仪的约束下适度饮酒,可以融洽气氛,促进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这正是“礼”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和”。酒能让人放松拘谨,但礼仪又约束人不至于失态,二者相辅相成。
郑玄对具体饮酒礼仪的详细注解
郑玄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典中大量细节的厘清和定义上。
“五齐三酒”体系:在《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载了周王室负责酿酒官员“酒正”所掌管的“五齐(粢)”和“三酒”。郑玄的注解使其变得清晰易懂。
五齐:指五种不同澄清程度的发酵中的酒醪,主要用于祭祀。
“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郑玄解释说,这是根据酒的清浊、糟滓的沉降情况来划分的,用于不同的祭祀环节。
三酒:指三种已过滤去糟、可以随时饮用的成品酒,主要用于人事宴饮。
事酒:“有事而酿也”,即为新事临时酿造、口味较新的酒。
昔酒:“无事而酿也”,即冬酿春熟,酿造时间较长的酒。
清酒:酿造时间最久、最清澈醇美的酒,用于高级别礼仪。
郑玄的区分,明确了祭祀用酒和日常用酒的不同,也反映了当时的酿酒工艺水平。
“献、酢、酬”——献之礼:这是古代饮酒礼仪中最核心的一套流程,常见于乡饮酒礼、燕礼等。郑玄在《仪礼》注中详细解释了每一步。
献:主人首次向宾客敬酒。
酢:宾客回敬主人。
酬:主人先自饮,再劝宾客饮酒。 完成这一套称为“一献”。更高等级的礼仪会有“九献”等,但基本环节都由此衍生。郑玄的注解明确了主宾之间的尊卑互动和相互敬意是如何通过酒杯的传递来完成的。
献、酢、酬,宾、主人各两爵而礼成。(《礼记·士昏礼》郑注)。士礼一献,卿大夫三献。(《礼记·士昏礼》郑注)。
这是主宾之间饮酒的基本仪节,既规定了饮酒的程序,也规定了饮酒的量。士礼一献,即敬一次共两杯,卿大夫三献,即敬三次共六杯。且这第二杯酒,客人是不一定要喝的。“笺云:进酒于客曰献,客答之曰酢,主人又洗爵酬客,客受而奠之,不举也。”(《诗·行苇》郑注),可见宾客在接受主人的第二爵酒后是放下并没有举爵喝干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酬酒不举,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仪礼·乡饮酒礼》郑注)。宾受酬酒奠之不饮,郑玄述其文化意义,即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不要把别人的客气当作自己的福气。”
由此可见,主宾之间饮酒,献、酢、酬是一种仪节,一献之礼,主人饮两爵,宾饮一爵,是其常例。主人多饮以导宾,是对宾的客气;宾可以少饮,也是尊重主人,保全自己的面子。民间饮酒陋习中则是把客喝好甚至灌醉,违背了饮酒的礼节文明。如某地待客,主陪三杯,副陪或三杯或六杯,甚至三陪、四陪杯数不限,虽有主宾之间的客气和欢情,也有献、酢的仪节,但与古代饮酒的文明相距已远。
郑玄本人与酒礼的践行
郑玄不仅是一位理论家,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儒者。关于他本人与酒的故事,最有名的是 “郑玄一饮三百杯” 的典故(出自《郑玄别传》)。
这个故事说,袁绍为郑玄举办大型宴会,席间有众多豪俊之士纷纷向郑玄发难提问,郑玄从容不迫,对所有问题都对答如流,且见解深奥,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于是:
“应劭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郑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应劭想以官职套近乎,郑玄却说孔子门下不以官职论高低)。是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这里说他“饮酒一斛”。一斛是十斗,相当于三百杯(古代的杯较小,酒度数较低)。这个记载可能有夸张成分,但它意在说明:
酒量宏大:衬托其器量非凡,非寻常俗士。
恪守礼仪:即使饮三百杯,也依然“秀眉明目,容仪温伟”,没有丝毫醉态失仪。这正是他深通酒礼、并能以礼约束自身的完美体现——酒能乱性,但君子却能以礼节之。
郑玄注解所反映的酒文化思想
郑玄并非酒文化的创造者,而是周代以来酒礼仪文化的系统整理者、权威阐释者和理论总结者。他的工作使得散见于各类经典中、可能已经模糊或产生歧义的酒礼仪条文,变得清晰、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他的经注,“酒”被深深地烙上了“礼”的印记,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后世中国的酒文化,始终存在着“礼”与“欲”“节制”与“放纵”的张力,而郑玄所代表的正统儒家观点,始终强调前者,奠定了中国酒文化中重礼仪、讲节制、促和谐的基调。
因此,研究郑玄关于酒的注解,不仅是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通过具体的物(酒)和行为(礼)来塑造社会秩序和道德人格的绝佳范例。
郑玄的酒礼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镜鉴意义。
反对不良酒风,倡导健康交往。郑玄强调饮酒必须以“德”来约束,用“礼”来引导,坚决反对醉酒失态、言行无状。这与当前反对劝酒、逼酒、酗酒等不良酒风,倡导文明、健康、节制的社交方式完全契合。不良酒风不仅损害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和睦,更是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侵蚀。郑玄的“德将无醉”思想,正是我们抵制这种陋习的文化基石和道德号召,引导社会回归以茶代酒、以情待人、健康交往的清风正气。
净化政治生态,建设和谐社会。郑玄阐释的酒礼仪,其深层目的是通过规范饮酒行为来“致和”,即促进社会和谐与秩序稳定。在当今,一些地方曾存在的“酒桌文化”异化为权力寻租、利益勾兑的温床,严重污染了政治生态,破坏了公平正义,是社会不和谐的噪音。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严格约束公务饮酒的要求,正是对这种异化现象的强力纠偏。它用现代的“规”取代了古代的“礼”,斩断了通过豪饮滥觞来拉扯关系、办成“私事”的灰色链条,有力地推动了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 和 社会风气的清朗和谐。这与郑玄所倡导的通过礼仪实现“合欢”“致和”的目标殊途同归。
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弘扬廉洁文化。“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中关于公务接待严禁高档酒水、禁止酗酒的规定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和廉洁文化的体现。这与郑玄思想中反对纵酒无度、强调节制自律的内核一脉相承。郑玄的注解将酒置于“礼”的框架下,而“八项规定”则将公务饮酒置于“纪律”和“规矩”的框架下。二者都旨在防止因酒废事、因酒失德、因酒败政。遵守“八项规定”,不仅是对纪律的敬畏,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酒以成礼,非以为祸” 这一优秀因子的现代传承与弘扬,是党员干部“修身”与“立德”的实践要求。
因此,研究郑玄的酒礼思想,绝非发思古之幽情股票学习网,而是为我们当前反对不良习气、倡导清风正气、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依据。它告诉我们,节制与礼仪并非对人情的束缚,而是文明与和谐的基石;酒的愉悦不应来自放纵的酣醉,而应来自有度的交流和真挚的情感。从郑玄的“礼”到今天的“规”,其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即以道德和规则引导欲望,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健康发展。
盛康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